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xiaoxiao2022-1-18  192

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0002]高温蒸汽发生器作为蒸汽系统的核心器件现已广泛引用于家电产品中,其主要作用是产生高温蒸汽。现有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包括加热壳体,加热壳体上设置进水口与出汽口,加热壳体内腔设置W形加热管,加热壳体内壁设置汽流引导隔板,所述W形加热管与汽流引导隔板交叠设置。这种结构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工作时,液态水从进水口进入内部腔体,通过汽流引导隔板形成的循环流道结构,被W形加热管充分加热,热效率得以提升,完成气液分离状态,最终从出汽口喷出,从而形成蒸汽。然而,这种高温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管的结构复杂,不方便安装和维修;并且,W形加热管与汽流引导隔板交叠设置的结构虽然能够提高热效率,但是增加了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的复杂性,生产和使用的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结构复杂、生产和使用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结构合理紧凑,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并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维修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用于将水加热形成高温蒸汽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壳体相接触;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循环室、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循环室连通的用于将水供给到所述循环室内的进水口和用于将高温蒸汽引导出所述循环室外的出汽口。
[0005]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内形成有循环流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设置并密封连接形成循环室。
[0006]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和出汽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进水口和出汽口与第一壳体的循环流道相连通。
[0007]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内设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有数个隔块,所述流通腔通过所述数个隔块的间隔形成循环流道。
[0008]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包括底板以及设于底板四周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数个隔块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第一隔块和数个第二隔块,所述第一隔块与第二侧壁相连接且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二隔块与第一侧壁相连接且与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0009]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和出汽口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并与第一壳体的循环流道相连通。
[0010]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块固定板、以及安装于固定板上的数个加热片;所述数个加热片与壳体相接触。
[0011]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安装有数个加热片,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的加热片相接触。
[0012]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设置密封圈或者密封胶密封连接。
[0013]在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中,优选地,所述壳体为铝合金壳体,所述加热片为PTC加热片。
[0014]本实用新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一、通过隔板将壳体间隔形成循环室,循环室的流通路径是进水口和出汽口之间最长的流通路径,使得水流进入壳体后,以环流的方式流过壳体的循环室,产生高温蒸汽并最终从出汽口喷出均匀、稳定、连续的高温蒸汽,所述循环室能够使水得到充分加热,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0016]二、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循环室,在壳体的外侧设置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加热片,通过所述固定板固定壳体,通过所述加热片产生热并将热传递给壳体,壳体再加热在循环室内流动的水,整个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结构合理紧凑,安装和拆卸方便,并且整体体积小,重量轻,能够有效节约生产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组合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分解示意图。
[0019]图3是沿图1中的A-A截面进行截取的剖视图。
[0020]图4是图2所示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第一壳体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4所不的第一壳体的正视图。
[0022]图6是图2所示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温”为高于100 °C,优选地高温蒸汽的温度范围为100?200 °C。
[0024]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1、用于将水加热形成高温蒸汽的加热组件2,所述加热组件2与壳体I相接触;用于产生热并将热传导到壳体,从而将壳体中的水加热为高温蒸汽。所述壳体I内形成有循环室12(参阅图3)、所述壳体I上设有与循环室12连通的用于将水供给到所述循环室12内的进水口 11和用于将高温蒸汽引导出所述循环室12外的出汽口 13(参阅图4)。
[002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改进在于壳体I内循环室12的结构,使得水能够在循环室12中循环流动,吸收热量从而提高热效率。如图1?6所示,所述壳体I包括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15,所述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15内均设有流通腔16,所述流通腔16内设有数个隔块17,所述流通腔16通过所述数个隔块17的间隔形成循环流道18,所述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循环流道18相对设置并密封连接形成循环室1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6所不,所述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结构相似,均包括底板190以及设于底板190四周的第一侧壁191、第二侧壁192、第三侧壁193和第四侧壁194,第一侧壁191与第二侧壁19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93与第四侧壁194相对设置。参阅图5,为了形成较长的水流通路径,所述数个隔块17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第一隔块171和数个第二隔块172,所述第一隔块171与第二侧壁192相连接且与第一侧壁191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二隔块172与第一侧壁191相连接且与第二侧壁192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所述数个第一隔块171和数个第二隔块172的设置,将流通腔16间隔形成曲线路径的循环流道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循环流道18相对设置并密封连接形成曲线路径的循环室1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仅在第一壳体14上形成循环流道18,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5密封连接形成循环室12,也能够使水在循环室12里循环流动,吸收热量产生高温蒸汽,但是优选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方案,在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上均形成循环流道18,所形成的循环室12的体积更大,能够使得更多的水在循环室12里循环并充分接触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受热面。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 11和出汽口 13均设于第一壳体14上,并且与第一壳体14的循环流道1 8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进水口 11和出汽口 13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15上,或者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上,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水的流通距离和时间更长,提高水吸收热产生高温蒸汽的时间,从而提高热效率,所述进水口 11和出汽口 13应当设置于第一壳体14上两个相对较远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所述进水口 11和出汽口 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4的第三侧壁193和第四侧壁194上并与第一壳体14的循环流道18相连通。
[0027]如图1?3所示,所述加热组件2包括至少一块固定板、以及安装于固定板上的数个加热片21 ;所述数个加热片21与壳体I相接触,用于产生热并将热传导到壳体,从而将壳体中的水加热为高温蒸汽,所述加热片的数量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20包括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所述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上均安装有数个加热片2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上均安装有二个加热片。所述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的外侧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4和第二壳体15置于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上的加热片21相接触,通过螺钉穿过第一固定板22、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15与第二固定板23相连接,将第一固定板22、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15、第二固定板23相紧固,并且在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15之间设有密封圈,以将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15密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常见的固定和密封连接的方式均可以用于本申请,例如还可以为采用密封胶的方式进行密封连接。
[0028]所述加热片21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电加热片21,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优选地,所述加热片为新型的高效加热材料制成的加热片,例如:所述加热片21可以为PTC加热片21,采用PTC(正温度系数)加热片21的优点是,其电阻率在某个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时基本保持不变,而当温度达到PTC加热片21的居里温度附近时,其电阻率会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迅速增大,接近绝缘体。目前PTC加热片21分为陶瓷PTC和聚合物PTC,通常使用陶瓷PTC作为加热元件,其具有自控温发热、安全无明火,不易燃烧,无安全隐患等特点,并且在环境温度提高后可自动降低发热功率,达到自动节能的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电加热材料。所述壳体I由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金属或者更新型的高导热材料,以便于传导加热片21的热量,使得壳体I内的水能够充分吸热而产生高温蒸汽。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铝或铝合金,具有导热性能好且质量轻的优点。
[0029]本实用新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工作时,水从进水口 11流入后以环流的方式流过壳体I的曲线路径的循环室12,产生蒸汽并最终从出汽口 13喷出均匀、稳定、连续的蒸汽,循环室12的流通路径是进水口 11和出汽口 13之间最长的流通路径,并且加热片的发热功率高;因而,水在上述循环室12以环流的方式流过,流通路径长,能够有效吸收加热片21产生并传递到壳体的热量,吸收热量的时间长,吸热效率高,能够使得水产生高温蒸汽的效率提高。在本实施例中,高温蒸汽的温度可以达到170°C以上,相较于现有的产生100°C左右温度的蒸汽发生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热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高温蒸汽的温度可以为100°C?200°C。
[00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隔板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设的流通腔间隔形成循环室,循环室的流通路径是进水口和出汽口之间最长的流通路径,使得水流进入壳体后,以环流的方式流过壳体的循环室,产生高温蒸汽并最终从出汽口喷出均匀、稳定、连续的高温蒸汽,所述循环室能够使水被壳体充分加热,具有较高的热效率。2、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循环室,然后在壳体的外侧设置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固定板和加热片,通过所述固定板固定壳体,通过所述加热片产生热并将热传递给壳体,壳体再加热在循环室内流动的水,整个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结构合理紧凑,安装和拆卸方便,并且整体体积小,重量轻,能够有效节约生产和维护成本。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用于将水加热形成高温蒸汽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壳体相接触;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循环室、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循环室连通的用于将水供给到所述循环室内的进水口和用于将高温蒸汽引导出所述循环室外的出汽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内形成有循环流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设置并密封连接形成循环室。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汽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两端,进水口和出汽口与第一壳体的循环流道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内设有流通腔,所述流通腔内设有数个隔块,所述流通腔通过所述数个隔块的间隔形成循环流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包括底板以及设于底板四周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数个隔块包括间隔设置的数个第一隔块和数个第二隔块,所述第一隔块与第二侧壁相连接且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二隔块与第一侧壁相连接且与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和出汽口分别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并与第一壳体的循环流道相连通。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块固定板、以及安装于固定板上的数个加热片;所述数个加热片与壳体相接触。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安装有数个加热片,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并分别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的加热片相接触。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间通过设置密封圈或者密封胶密封连接。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铝合金壳体,所述加热片为PTC加热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温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用于将水加热形成高温蒸汽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壳体相接触;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循环室、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循环室连通的用于将水供给到所述循环室内的进水口和用于将高温蒸汽引导出所述循环室外的出汽口。本实用新型的高温蒸汽发生器的循环室的流通路径是进水口和出汽口之间最长的流通路径,能够使水得到充分加热,具有较高的热效率,能够产生高温蒸汽。并且整个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结构合理紧凑,安装和拆卸方便,整体体积小、重量轻,能够有效节约生产和维护成本。
【IPC分类】F22B33/00
【公开号】CN204717655
【申请号】CN201520449153
【发明人】李泽江
【申请人】李泽江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6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