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储液桶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1-10-9  310

复合式储液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相关于一种复合式储液桶,尤指一种可减少残留液体量的复合式储液桶。
【背景技术】
[0002]—般而言,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药液会利用特定储液桶储存,以避免储液桶被药液腐蚀或受到外力破坏而漏液。在面板产业或半导体领域中,对于药液(例如光阻液)的纯净度要求相当高。在面板制程中通常是利用栗来抽吸或排气压送方式以管件将药液从储液桶中吸取出来,为了避免吸取药液的过程中有空气伴随药液被吸出,当药液的液面在储液桶中下降到一定高度时,自动化制程会停止吸取药液,并更换新的储液桶以继续供应药液。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储液桶的底部是一平面,上述吸取方式会使大量药液残留于储液桶内,进而增加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残留液体量的复合式储液桶,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0004]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储液桶,包含:
[0005]—外部容器;以及
[0006]—内部容器,其容置于该外部容器内,该内部容器的底部形成有多数个凹陷部,且该内部容器的底部中心向该内部容器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
[0007]其中多数个凹陷部和该外部容器的底面相接触。
[0008]较佳地,其中该凹陷部其中之一包含两相对侧面,该两相对侧面之间的间隙是由上往下渐缩。
[0009]较佳地,其中多数个凹陷部相互连通。
[0010]较佳地,其中该内部容器的顶部形成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于多数个凹陷部其中之一O
[0011]较佳地,其中对应于该开口的凹陷部具有一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对应于该开口的形状。
[0012]较佳地,其中对应于该开口的凹陷部具有一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的面积大于一管件的管底的面积。
[0013]较佳地,其中该外部容器是由金属所构成,该内部容器是由高分子树脂所构成。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复合式储液桶具有金属制的外部容器及高分子树脂制的内部容器,以提高复合式储液桶的整体强度和耐腐蚀度。再者,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于底部形成有多数个凹陷部,且多数个凹陷部从内部容器的底部中心向内部容器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内部容器的凹陷部不但可以使内部容器平稳地容置于外部容器内,且可以在利用管件吸取内部容器储存的液体时减少内部容器内的残留液体量,确能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更可因减少残液量而减少塑料包材的需求数量,进而达成减少废弃物、节能减废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的底部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的底部的凹陷部和外部容器的底面相接触的不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于一第一角度的剖面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于一第二角度的剖面图。
[002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1]100-复合式储液桶;110_外部容器;112_底面;120_内部容器;122_凹陷部;123-凹陷结构;124_凹陷部侧面;126_凹陷部底面;128_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附图列举实施例,详述说明如后。
[0023]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100包含一外部容器110以及一内部容器120。内部容器120容置于外部容器110内,用以储存液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部容器110是由金属所制成,例如马口铁,而内部容器120是由树脂所制成,较佳地,由高分子树脂制成,例如高密度聚乙烯。外部容器110可以保护内部容器120,以避免复合式储液桶100受到外力破坏而漏液。内部容器120可以耐腐蚀,以避免复合式储液桶100被液体腐蚀而漏液。
[0024]请同时参考图2和图3,并一并参考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的底部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的底部的凹陷部和外部容器的底面相接触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内部容器120的底部形成有多数个凹陷部122,且多数个凹陷部122是从内部容器120的底部中心向内部容器120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较佳地,从内部容器120的底部中心向外辐射延伸至内部容器120的底部外缘。由于多数个凹陷部122会和外部容器110的底面112相接触,因此内部容器120可平稳地容置于外部容器110内,而不会倾斜。另外,多数个凹陷部122之间相互连通,其中的一凹陷部122至少包含两相对的凹陷部侧面124 ;较佳地,更包含一凹陷部底面126连接于两相对的凹陷部侧面124。为了让液体汇流入凹陷部122,故两相对凹陷部侧面124之间的间隙是由上往下渐缩,其中的一凹陷部侧面124可能为斜面、弧面或梯状或其他型态。
[0025]请同时参考图4和图5,并一并参考图2。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于一第一角度的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于一第二角度的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内部容器120的顶部形成有一开口 128,用以允许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被排出。内部容器120的开口 128对应于多数个凹陷部122其中之一。另一方面,对应于开口 128的凹陷部122具有一凹陷结构123,且凹陷结构123的面积对应于一管件(图未示)的管底面积,管件材质可为软管或硬管,凹陷结构123的面积至少等于管件管底的面积,较佳地,凹陷结构123的面积大于管件的管底面积,管件长度自内部容器120的顶部起算,至少超出内部容器120的底部高度,另一实施例为管件长度介于内部容器120的底部高度至凹陷部底面126,以利于用吸取方式吸取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时,可以将管件定位并置放于凹陷结构123中,另一实施例为凹陷结构123对应于开口 128的形状(例如环状),以利于管件可直顺地从开口 128插入后直达凹陷结构123的定位。
[0026]依据上述配置,当本实用新型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被吸取出来时,利用管件从凹陷结构123中吸取液体。由于多数个凹陷部122具有一预定深度且相互连通,因此当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的液面下降至接近内部容器120底部的位置时,凹陷部122仍可以使管件的开口浸没在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的液面下,以避免空气伴随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被吸出。再者,当内部容器120储存的液体的液面太低而无法继续吸取液体时,由于液体大部分会残留在多数个凹陷部122中,且多数个凹陷部122的面积只占内部容器120底部的面积的一小部分,因此本实用新型内部容器120内的残留液体量会较现有技术的储液桶的残留液体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凹陷部122的两相对凹陷部侧面124之间的间隙是由上往下渐缩,因此内部容器120内的残留液体量可进一步减少,以20升的储液桶为例,底部为平面的现有技术,其残液约为0.92升,本实用新型的残液量少于现有技术的一半,约为0.38升。
[0027]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多数个凹陷部122是以十字形、奔驰形或星形从内部容器120的底部中心向内部容器120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内部容器120的底部可以形成有其他数量的凹陷部(例如两个、三个或五个),且凹陷部并不限于对称配置。
[002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具有金属制的外部容器及高分子树脂制的内部容器,以提高复合式储液桶的整体强度和耐腐蚀度。再者,本实用新型复合式储液桶的内部容器于底部形成有多数个凹陷部,且多数个凹陷部从内部容器的底部中心向内部容器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内部容器的凹陷部不但可以使内部容器平稳地容置于外部容器内,且可以在利用管件吸取内部容器储存的液体时减少内部容器内的残留液体量,确能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更可因减少残液量而减少塑料包材的需求数量,进而达成减少废弃物、节能减废的目的。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其它运用本实用新型专利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等,均应同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外部容器;以及 一内部容器,其容置于该外部容器内,该内部容器的底部形成有多数个凹陷部,且该内部容器的底部中心向该内部容器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 其中多数个凹陷部和该外部容器的底面相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其中之一包含两相对侧面,该两相对侧面之间的间隙是由上往下渐缩。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多数个凹陷部相互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该内部容器的顶部形成有一开口,该开口对应于多数个凹陷部其中之一。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对应于该开口的凹陷部具有一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对应于该开口的形状。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对应于该开口的凹陷部具有一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的面积大于一管件的管底的面积。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储液桶,其特征在于,该外部容器是由金属所构成,该内部容器是由高分子树脂所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复合式储液桶包含一外部容器以及一内部容器,该内部容器容置于该外部容器内;该内部容器的底部形成有多数个凹陷部,从该内部容器的底部中心向该内部容器的底部外缘辐射延伸,其中多数个凹陷部和该外部容器的底面相接触。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复合式储液桶,其具有金属制的外部容器及高分子树脂制的内部容器,可提高复合式储液桶的整体强度和耐腐蚀度。
【IPC分类】B65D8/06
【公开号】CN204726811
【申请号】CN201520419912
【发明人】何立群, 施翔敬
【申请人】群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7日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