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的制作方法

xiaoxiao2020-6-24  18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是汽车薄钢板非平面处使用的加强垫片。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为矩形,三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薄铝片材、补强片材和隔离纸,在所述薄铝片材的表面设有两段切透于薄铝片材和补强片材的不规则的切口I和切口II。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补强胶片热固化后不憋气从而不会导致钢板变形,有利于异形处补强胶片与基材的牢固贴合,施工工艺简单、可油面粘接、补强倍率高,提高了钢板的弯曲强度、刚度、抗冲击性,定位准确,节约成本,使用过程安全可靠。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是汽车薄钢板非平面处使用的加强垫片。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为了节省能源,汽车要轻量化,其方法之一是降低制造用钢板的厚度,但钢板变薄会使车身刚度下降,尤其车门内板、门拉手、引擎盖内侧、车顶、轮罩、侧围等部位在行驶中易产生噪音和共震,当发生意外碰撞时,冲击能量吸收变小,容易伤害乘员。要使汽车轻量化,又要不降低车身的刚度,以确保乘员安全,需要研宄开发一种提高钢板强度的加强垫片,使之用于与车身应力集中处钢板的贴合,以提高钢板的弯曲强度、刚度、抗冲击性,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但一般的加强垫片,尤其是对异形处的加强,使用时易造成不好施工及加热固化后胶片与基材不透气留存气泡而使薄钢板变形及胶片易翘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鉴于现有技术的状况,为解决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是用于特殊外观汽车薄钢板加强垫片,提高了钢板的弯曲强度、刚度、抗冲击性,且不会导致钢板变形。
[000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解是: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为矩形,三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薄铝片材、补强片材和隔离纸,在所述薄铝片材的表面设有两段切透于薄铝片材和补强片材的不规则的切口 I和切口 II。
[000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补强胶片热固化后不憋气从而不会导致钢板变形,有利于异形处补强胶片与基材的牢固贴合,施工工艺简单、可油面粘接、补强倍率高,提高了钢板的弯曲强度、刚度、抗冲击性,定位准确,节约成本,使用过程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0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0008]图3为图2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0010]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为矩形,三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薄铝片材1-1、补强片材1-2和隔离纸1-3。
[0011]在薄铝片材1-1的表面切有两段切透于薄铝片材1-1和补强片材1-2的不规则的切口 11-4 和切口 111-5。
[0012]切口 11-4上下端为直线切口 11-41,中端为斜线切口 1_42,切口 II1-5下端为直线切口 111-51,上端为三角形切口 1-52。
[0013]薄铝片材1-1抗腐蚀性好、抗疲劳强度高,厚度为0.2?0.3mm、宽度为200?500_的铝带,它可以保证加强垫片的形状,解决了加强垫片施工时易变形的问题。
[0014]补强片材1-2为改性环氧树脂、合成橡胶、固化剂、促进剂、填充剂等混合而成的高温可固化材料,加工时可以通过用密炼机塑炼、混炼,三辊机轧制、挤出机挤出成带有一层隔离纸的补强片材1-2,在补强片材1-2没有隔离纸的一侧敷薄铝片材1-1,再进行分切等工序,其中切口是在分切时完成,最后将补强片材1-2面上的一层隔离纸揭掉再换敷一层整体的隔离纸1-3制造成本实用新型。
[0015]使用时先将隔离纸1-3揭开,沿一侧将补强片材1-2连同薄铝片材1-1 一起打开,利用补强片材1-2的高初粘性及薄铝片材1-1的定形性,将其铺贴在需加强的部位,随后道工序的高温烘烤后,补强片材1-2固化,使其达到最高强度,起到改善钢板强度的目的。
[0016]本实用新型可根据车身使用部位形状加工成符合要求的尺寸及形状,可根据车身需加强部位的形状、尺寸在胶片上切口。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I)为矩形,三层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薄铝片材(1-1)、补强片材(1-2)和隔离纸(1-3),在所述薄铝片材(1-1)的表面设有两段切透于薄铝片材(1-1)和补强片材(1-2)的不规则的切口 I (1-4)和切口 II (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薄钢板用补强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1(1-4)上下端为直线切口 I (1-41),中端为斜线切口(1-42),切口 II (1-5)下端为直线切口 II(1-51),上端为三角形切口( 1-52)。
【文档编号】B32B15-092GK204278654SQ201420714841
【发明者】高之香, 吴子刚, 王永明, 张卫军, 李建武, 梁玉才 [申请人]三友(天津)高分子技术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