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制造方法

xiaoxiao2020-6-27  268

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的装置,包括:箱体、卷帘门部件、卷帘门拉板、滑动锁部件、滑动锁板、电磁铁部件、电磁铁锁杆和拉簧部件,卷帘门拉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卷帘门部件和滑动锁部件,滑动锁板相对于滑动锁部件滑动连接,电磁铁部件固定于箱体上,电磁铁锁杆铰接于箱体上,并滑动连接于电磁铁部件,以上所有组成部件均布置于箱体的侧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可追溯性强、使用即稳定又可靠,警示功能可以直接显示钞箱出钞口是否被非法打开过,且只能在有钞箱钥匙的情况下解除;钞箱只有在被确认结果并将结果存储于存储器后,才能打开电磁锁令钞箱再正常工作。
【专利说明】—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的装置,主要用于纸张及纸币分发模块及相关金融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纸张或纸币分发机构普遍应用,钞箱加钞后到进入工作通道前,包括钞箱交接、运钞等过程,钞箱出钞口被非法开启事件屡有发生,一旦钞箱出钞口被打开超过一定距离(即安全距离),钞箱中的纸币很容易被窃取,因此现有钞箱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银行系统要求,迫切需要一种能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的机构应用于钞箱上。
[0003]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96781.8是 申请人:早前申请的关于一种用于记录钞箱卷帘门非法打开的记忆装置,通过横连板、电磁铁自锁机构、导向板、滑动板组件等技术特征的相互作用,实现了钞箱卷帘门非法打开的记忆及降低了钱被窃取的风险。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提供了一种结构更简单,连接关系更简易的技术内容,通过各的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改进型的技术方案,增设了箱锁拉杆钥匙解锁的双重保护,更加可靠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记录及警示功能结构分开的不足,提供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非法开启的机构,将记录及警示功能进行结构联动。
[000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所述的装置包括:箱体、卷帘门部件、卷帘门拉板、滑动锁部件、滑动锁板、电磁铁部件、电磁铁锁杆和拉簧部件,卷帘门拉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卷帘门部件和滑动锁部件,滑动锁板相对于滑动锁部件滑动连接,电磁铁部件固定于箱体上,电磁铁锁杆铰接于箱体上,并滑动连接于电磁铁部件,以上所有组成部件均布置于箱体的侧面。
[000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感应部件,感应部件与滑动锁板相互滑动连接,感应部件从左至右布置三处传感器,分别为初始位置传感器、正常位置传感器、非法开启传感器,传感器与滑动锁板上内嵌的磁钢相互对应。
[000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锁叉、箱锁拉杆、显示片、箱锁部件,显示片位于箱体侧面的端部,显示片与箱体之间设置有拉簧,箱锁部件通过箱锁拉杆与锁叉连接,通过箱锁拉杆转动可推动锁叉横向移动。
[000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滑动锁部件包括:拉簧、棘爪、滑块、拉簧、滑套,滑套装于滑块上并置于箱体的限位轨道中,拉簧连接于滑块和卷帘门拉板,拉簧连接于棘爪和滑块,棘爪铰接于滑块上。
[00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棘爪在滑动锁板处于初始位置时,位于滑动锁板上的凸起之间。
[00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棘爪上有一斜面。
[00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箱体与卷帘门拉板之间设置有拉簧,拉簧一端固定于箱体上,另一端连接着卷帘门拉板。
[00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当卷帘门拉板拉动卷帘门部件在箱体的滑道上往复滑动时,滑动锁部件在卷帘门拉板的滑道内上下往复滑动。
[001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磁铁部件通过电磁吸合作用使电磁铁轴进行轴向移并带动电磁铁锁杆转动。
[001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所滑动锁板上设有拉簧,作用于滑动锁板,使其回到初始位置。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I)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可追溯性强、使用即稳定又可靠等特点。
[0018]2)本实用新型的警示功能可以直接显示钞箱出钞口是否被非法打开过,且只能在有钞箱钥匙的情况下解除;
[0019]3)钞箱只有在被确认结果并将结果存储于存储器后,才能打开电磁锁令钞箱再正
常工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记录及警示钞箱口非法开启装置示意图;
[0021]图2:滑动锁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感应部件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滑动锁部件的初始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5:电磁铁锁杆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显示片部位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控制器控制流程示意图。
[0027]图中,I是箱体、2是锁叉、3是电磁铁锁杆、4是拉簧、5是拉簧、6是滑动锁板、7是磁钢、8是箱锁拉杆、9是拉簧、10是显示片、11是箱锁部件、12是感应部件、13是滑动锁部件、14是电磁铁部件、15是卷帘门拉板、16是拉簧、17是卷帘门部件、6A为滑动锁板上的凸起,6B为滑动锁板上的凸起,IOA是显示片绿色部位,IOC是显示片绿色部位,IOD是显示片顶住部位,12A是初始位置传感器、12B是正常位置传感器、12C是非法开启传感器、13A是拉簧、13B是棘爪、13C是滑块、13D是拉簧、13E是滑套,1、I1、111分别为电磁铁锁杆的三个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9]图1为记录及警示钞箱口非法开启装置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的机构,包括:箱体1、锁叉2、电磁铁锁杆3、拉簧4、拉簧5、滑动锁板6、磁钢7、箱锁拉杆8、拉簧9、显示片10、箱锁部件11、感应部件12、滑动锁部件13、电磁铁部件14、卷帘门拉板15、拉簧16、卷帘门部件17,以上所有零部件均布置于箱体I的侧面。卷帘门拉板15的一端连接着卷帘门部件17,卷帘门拉板15的另一端连接着滑动锁部件13,拉簧16 —端固定于箱体I上,另一端连接着卷帘门拉板15。当卷帘门拉板15拉动卷帘门部件17在箱体I的滑道上往复滑动时,滑动锁部件13在卷帘门拉板15的滑道内上下往复滑动。
[0030]图2为滑动锁部件结构示意图,滑动锁部件13主要包括:拉簧13A、棘爪13B、滑块13C、拉簧13D、滑套13E。滑套13E装于滑块13C上并置于箱体I的限位轨道中,控制滑动锁部件13在卷帘门拉板15的滑道内上下往复滑动,拉簧13D连接于滑块13C和卷帘门拉板15,拉簧13A连接于棘爪13B和滑块13C,棘爪13B铰接于滑块13C上,其上有一斜面,有利于卷帘门部件17回到初始位置时棘爪13B能顺利越过滑动锁板6的6A和6B部位。
[0031]图3为感应部件结构示意图;感应部件12上,从左至右布置三处传感器,分别为初始位置传感器12A、正常位置传感器12B、非法开启传感器12C。滑动锁部件13向右滑动时,推动滑动锁板6 —起向右滑动。滑动锁板6有三个工作位置,在各个位置处,滑动锁板6上内嵌的磁钢7与感应部件12的三处传感器对应。当钞箱通电后,钞箱控制系统会读到各感器状态来判断钞箱是否处于非法开启状态。
[0032]电磁铁部件14固定于箱体I上,电磁铁锁杆3铰接于箱体I上,并滑动连接于电磁铁部件14。电磁铁部件14通电后,由于电磁铁的吸合作用使电磁铁轴进行轴向移动并带动电磁铁锁杆3转动,打开滑动锁板6的锁定,在拉簧5的作用下令滑动锁板6回到初始位置。
[0033]图6为显示片部位结构示意图;显示片10布置于箱体I侧面的端部,拉簧9的一端连接与箱体1,另一端连接与显示片10上。显示片10在钞箱上的显示位置为红色和绿色,当显示绿色时,表示钞箱为正常状态,未被非法开启过;如果显示片10显示为红色,则表明钞箱出钞口被非法开启过。
[0034]图7为控制器控制流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0035]I)初始位置各零部件状态。图4为滑动锁部件的初始位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电磁铁锁杆位置结构示意图;初始位置时,出钞口为关闭状态,此时滑动锁部件13的棘爪13B位于滑动锁板6的6A与6B部位中间,如图4中所示位置;电磁铁锁杆3的勾部位于图5所示的I位置;磁钢7对应着感应部件12的初始位置传感器12A ;图6中显示片10的绿色部位IOA处于箱体I的窗口位置。
[0036]2)出钞口正常打开的过程。钞箱在进入工作通道后,通过推动卷帘门拉板15,卷帘门部件17从关闭状态被打开,滑动锁部件13也随着移动,滑动锁部件13的棘爪13B推动滑动锁板6的6A部位使滑动锁板6向右移动。当移动超过安全距离,滑动锁板6的II位置被电磁铁锁杆3的勾部勾住,同时由于滑套13E在箱体I内的限位轨道内使滑动锁部件13整体相对于卷帘门拉板15向下滑移,这样棘爪13B就越过滑动锁板6的6B部位,这时磁钢7与感应部件12的正常位置传感器12B对应。卷帘门部件17继续被拉开,直至完全打开,由于箱体I的限位轨道作用,滑动锁部件13不再推动滑动锁板,因此滑动锁板6不再移动,此时,钞箱完全通电。在这种状态下时,钞箱控制系统读取感应部件12的传感器状态,由于磁钢7对应的是正常打开传感器12B,控制系统会令电磁铁部件14通电,使电磁铁锁杆3的勾部打开,滑动锁板6在拉簧5的作用下复位。
[0037]3)出钞口非法开启的过程。如果钞箱口被非法开启过,尽管此时卷帘门部件17是关闭的状态,但2)过程不会被控制系统控制,则电磁铁部件就不会被通电,滑动锁板6也不会回到初始位置,而是滑动锁板6的II部位处于被电磁铁锁杆3的勾部勾住位置,磁钢7对应的是感应部件12的正常位置传感器12B,这时滑动锁部件13的棘爪13B会停在滑动锁板6的6B部位外侧。当钞箱进入工作通道后,滑动锁部件13上的棘爪13B会推动滑动锁板6的6B部位使滑动锁板6移动,移动一定距离后,滑动锁板6的III部位被电磁铁锁杆勾住,这时磁钢7与感应部件12的非法开启传感器对应,滑动锁板6的端部将显示片10的IOD部位顶住,并令显示片10转动一定角度,显示片10红色部位IOC显在箱体I的窗口处。卷帘门部件17再继续开启,滑动锁板6上述的各位置不再移动,此时钞箱完全通电。在这种状态下时,钞箱控制系统读取感应部件12的传感器状态,并记录下这种非法开启结果,之后控制电磁铁部件14,使电磁铁锁杆3打开,令滑动锁板6回到初始位置。
[0038]4)非法开启的解锁。钞箱必须在工作通道内并通电的情况下,转动箱锁部件11的钥匙,箱锁拉杆8随之转动,并带动锁叉2移动,使锁叉2的端部顶住显示片10的IOA部位,显示片10也就转动并在箱体I的窗口处显示为绿色。
[0039]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箱体(I)、卷帘门部件(17)、卷帘门拉板(15 )、滑动锁部件(13 )、滑动锁板(6 )、电磁铁部件(14)、电磁铁锁杆(3)和拉簧部件,所述的卷帘门拉板(15)的两端分别连接着卷帘门部件(17)和滑动锁部件(15),所述的滑动锁板(6)相对于滑动锁部件(13)滑动连接,所述的电磁铁部件(14)固定于箱体(I)上,所述的电磁铁锁杆(3 )铰接于箱体(I)上,并滑动连接于电磁铁部件(14),以上所有组成部件均布置于箱体(I)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感应部件(12),所述的感应部件(12)与滑动锁板(6)相互滑动连接,所述的感应部件(12)从左至右布置三处传感器,分别为初始位置传感器(12A)、正常位置传感器(12B)、非法开启传感器(12C),所述的传感器与滑动锁板(6)上内嵌的磁钢(7)相互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锁叉(2)、箱锁拉杆(8)、显示片(10)、箱锁部件(11),所述的显示片(10)位于箱体(I)侧面的端部,所述的显示片(10)与箱体(I)之间设置有拉簧(9),所述的箱锁部件(II)通过箱锁拉杆(8)与锁叉(2 )连接,通过箱锁拉杆(8 )转动可推动锁叉(2 )横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锁部件(13)包括:拉簧(13A)、棘爪(13B)、滑块(13C)、拉簧(13D)、滑套(13E),所述的滑套(13E)装于滑块(13C)上并置于箱体(I)的限位轨道中,拉簧(13D)连接于滑块(13C)和卷帘门拉板(15),拉簧(13A)连接于棘爪(13B)和滑块(13C),棘爪(13B)铰接于滑块(13C)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棘爪(13B )在滑动锁板(6 )处于初始位置时,位于滑动锁板(6 )上的凸起(6A)、( 6B )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棘爪(13B)上有一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I)与卷帘门拉板(15)之间设置有拉簧(16),所述的拉簧(16)—端固定于箱体(I)上,另一端连接着卷帘门拉板(15 )。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卷帘门拉板(15)拉动卷帘门部件(17)在箱体(I)的滑道上往复滑动时,滑动锁部件(13)在卷帘门拉板(15)的滑道内上下往复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8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铁部件(14)通过电磁吸合作用使电磁铁轴进行轴向移并带动电磁铁锁杆(3 )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及警示钞箱出钞口非法开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锁板(6 )上设有拉簧(5 ),作用于滑动锁板(6 ),使其回到初始位置。
【文档编号】E05G1/026GK203441258SQ201320494869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3日
【发明者】杨维松, 翁骏仁 申请人: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回复(0)